金陵梅雨记 |
||||
|
||||
“南京犀浦道,四月熟黄梅。湛湛长江去,冥冥细雨来。”杜子美的这首《梅雨》,道尽了南京梅雨季节的独特韵味。 作为一个在南京工作了三年的北方人,每到这个季节,我总会有种奇妙的错位感——我的皮肤记得北方的干燥,我的鼻腔却被迫适应着江南的湿润。梅雨,这个在北方气候词汇中几乎不存在的概念,如今成了我每年必须面对的季节仪式。 记得初到南京的第一个六月,我望着窗外连绵不断的雨帘,内心充满了困惑与不安。衣服晾不干,墙壁渗出水珠,甚至连书本都变得柔软起来。我给远在安徽的母亲打电话抱怨,她却笑着说:“你们那儿现在正是梅雨天吧?听说江南的梅雨能下一个月呢。”一个月?当时的我觉得很不可思议,北方的雨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,下过之后阳光很快接管天空,哪会有这种缠绵悱恻、没完没了的降水。 南京的梅雨有其独特的节奏,它不像北方的暴雨那样声势浩大,却有着惊人的持久力。雨势时大时小,但极少完全停止。天空仿佛被一层灰色的纱幔笼罩,阳光成了稀客。空气中水分饱和到几乎可以用手攥出水来,这种湿润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,也慢慢渗透进我这个北方人的意识里。 在适应这种气候的过程中,我开始理解梅雨对南京这座城市的意义。它不仅是气象现象,更是一种文化符号,塑造了江南特有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。北方干燥少雨,建筑讲究采光通风;而南京的传统建筑则有宽大的屋檐、回廊,专门应对漫长的雨季。北方人习惯囤积干燥的粮食,南京人则发展出了各种梅雨季节特有的饮食——咸鸭蛋、梅干菜、糟货,都是对抗潮湿的智慧结晶。 在这梅雨时节,南京城宛如一幅被雨水洇湿的水墨画,每一处景致都被赋予了别样的风情。 秦淮河畔,是最具韵味的地方。夫子庙的飞檐斗拱在雨雾中若隐若现,那古旧的青砖、斑驳的墙壁,仿佛都在讲述着往昔的繁华。河水悠悠流淌,雨滴落下,溅起一圈圈细小的涟漪,乌篷船缓缓划过,船头的红灯笼在风雨中轻轻摇曳。沿岸的店铺里,传出悠扬的丝竹之声,与这雨声交织在一起,宛如一首美妙的江南小调。漫步在夫子庙的古街,脚下的青石板路被雨水洗刷得干干净净,偶尔有几滴雨水从屋檐落下,打在身上,带来一丝清凉。 玄武湖则是另一番景象。湖面被雨幕笼罩,远处的山峦和亭台楼阁都变得影影绰绰。荷叶在雨中轻轻摇曳,宛如绿衣仙子在翩翩起舞,荷花含苞待放,粉色的花瓣上挂着晶莹的水珠,宛如美人垂泪,楚楚动人。此时的玄武湖,少了几分平日里的热闹,多了几分宁静与悠远,让人的心也随之沉静下来。 中山陵的梧桐,在雨中愈发显得郁郁葱葱,庄严肃穆。雨水顺着台阶流淌而下,像是历史的长河在缓缓流淌。拾级而上,心中涌起对孙中山先生的无限敬仰之情。两旁的树木像是忠诚的卫士,默默守护着这片圣地,见证着岁月的变迁。 南京的城墙,历经风雨的洗礼,在梅雨中更显沧桑。抚摸着古老的墙砖,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。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无数的故事,它们目睹了朝代的更迭,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衰荣辱。站在城墙上,极目远眺,雨中的南京城尽收眼底,心中感慨万千。 在南京的这三年,每一个梅雨季节都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。起初,我对这漫长的雨季感到不适应,潮湿的空气、不见天日的阴沉,让我时常怀念北方干爽的阳光。但渐渐地,我开始学会欣赏这梅雨的美,它就像是生活中的一段插曲,让我在忙碌的工作之余,有了更多沉淀和思考的时间。 在这细雨绵绵的日子里,我坐在办公室窗前,静静地聆听雨声,感受着时光的缓缓流淌。有时候,也会撑着一把伞,漫步在街头巷尾,去探寻这座城市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。南京的梅雨,让我学会了放慢脚步,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,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。 又是一年六月,南京的梅雨如期而至。在这雨雾弥漫的日子里,我心中满是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眷恋。愿这绵绵的梅雨,继续诉说着南京的故事,也愿我在这座城市的生活,如这梅雨般,虽不张扬,却有着独特的韵味和无尽的回味。 |
||||
[打印页面] [关闭窗口] |